有一个地方,山峦重叠,河流环绕,当地人称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坐落于四川省西南边缘,位居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木里县,自治县境内有藏、彝、汉等22种民族。有一个地方,雪山与湖泊交相辉映,森林与草原相得益彰,这是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边陲的乡城县,有彝、藏、羌族等16种民族。木里县和乡城县,纵然美景令人向往,但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亦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挂念的深度贫困地区。
“2015-2020”,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
在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前,攀枝花学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彰显担当,迎难而上,自2015年12月起,定点帮扶木里县和乡城县。
5年多来,学校党委聚焦定点帮扶地区发展短板和帮扶需求,科学谋篇布局,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36次,投入帮扶资金510余万元,到帮扶地开展帮扶工作750余人次,派驻11名教师干部驻村帮扶,34名医疗专家对口支援,102名学校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帮扶……
攀大人奋力奔跑,缪力前行,帮扶地区旧貌换新颜,木里县和乡城县均实现脱贫,两县群众意气风发奋斗在“我要富”和“我能富”的前进路上。2016、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2018、2019年,学校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评价为“好”。两名帮扶干部分别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和四川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
“12345+N”,数字是一路扶持走过的铿锵脚印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攀枝花学院始终坚持把学校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定点帮扶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与当地经
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解锁“12345+N”脱贫密码,不断将学校“高大上”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接地气”的现实生产力。
做实1体保障。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以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为准星,强化“扶贫路上不落一人,不丢一户”帮扶理念,构建了组织、制度、队伍、经费等配套完善的一体化扶贫工作体系,做实扶贫制度保障。
强化2支队伍。校领导带队,组建专家、学校骨干、有驻村帮扶经验人员组成的工作组,精准把脉,先后560余人次深入帮扶地区实地走访、调研。同时,组织党建、教育、电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精准扶贫专家队伍,对症开方,累计750余人次到乡城县、木里县开展帮扶活动。
汇聚3方力量。学校广泛动员并凝聚社会人士、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的扶贫合力。社会企业、爱心人士、校友企业积极做实乡城县热郎宫村农牧民钱袋子兜底工程,为全村购买了成年人人身意外保险、未成年人白血病险种,与木里县农牧民签订稳定、长期的供货订单。教职工“以购代捐” 达276万元,捐资助学达9.6万余元。学校学生通过为两县旅游、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产品淘宝直播带货达110余万元,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扶贫工作注入了强大基因。
布局4维着力。学校党委科学谋篇布局,致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全方位上促发展,提出“四维着力”帮扶思路:党建扶贫,着力激发农牧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人才扶贫,着力改善帮扶地区教育水平和人才结构;产业扶贫,着力提升帮扶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消费扶贫,着力畅通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抓牢5大举措。学校结合两县资源优势、物产优势,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与当地干部不断斟酌、多方论证,形成了“走进心里、融入脑里、落在地里、抓在手里、断在根里”五大帮扶举措,扎实推进两县定点扶贫工作。
改善民生,让扶贫工作走进心里
助需,结对帮扶送温暖。在对木里县鸡毛店村、乡城县热郎宫村贫困户精准摸排基础上,学校提出“手牵手,扶一把”爱心帮扶号召,12个二级单位与两村结对,44名县级及以上干部与两村21户特困户结对,按期走访、慰问、帮扶特困户,为村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子女教育经费和产业帮扶资金,让贫困家庭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兴电,安全用电送光明。针对村民人畜饮水、用电缺乏,线路老化等问题,学校人力物力同时跟进,四川省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团队和智能制造学院专业教师赴现场对接,形成了《纳子店人畜用水及灌溉工程太阳能供电项目设计方案》《热郎宫村安全用电改造帮扶协议书》,并落实7万元资金用于热郎宫村村民住房用电安全改造。
修路,铺平道路送平安。针对鸡毛店村入村道路塌方严重,雨季山洪浸道易引发地质次生灾害等情况,学校驻村干部协助第一书记向三桷垭乡人民政府提交鸡毛店村入村道路边坡治理申请,完成了公路边坡堡坎修建15处,保证了入村道路的通畅和安全。
向鸡毛店村党支部捐赠物资
智志双扶,让致富意识融入脑里
党建帮扶,培育致富引路人。学校为乡城县开展了3期“乡村振兴”培训班,助力110余名帮扶地区党员干部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10多名乡城县香巴拉镇和热郎宫村党员干部受邀来攀学习考察交流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培育致富引路人储备了“实战”基础。土建学院党委、中特学院党支部分别与热郎宫村党支部、鸡毛店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增强村民致富的组织保障。2018年以来,协助热郎宫村发展积极分子两名、预备党员一名,第一书记获评2018-2019年全县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协助鸡毛店村发展积极分子两名、党员两名,第一书记获评2019年凉山州脱贫攻坚优秀综合帮扶工作队员。两村的村两委工作进一步规范,大小事务一律通过公开栏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共建的党员活动室功能齐备,党建阵地得以规范,实效充分发挥。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学校结合帮扶地区的实际问题,落实帮扶制度、资金和人员保障,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水平上升、教学管理提升等多方面做实教育帮扶,助推两县教育提升水平。
落实送教上门,致力教育扶贫有广度。学校组织讲师团队多次奔赴木里县、乡城县,开设了中小学非师范专业教师培训、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校长领导力提升培训等课程,帮助参训学员理论上强化,实践上固化,能力上优化,受益近千人。